北京大学孙俊良教授 应邀做客理化分析论坛,共探结构物性奥秘

发布者:周俊发布时间:2025-03-24浏览次数:10


2025320日下午2:30,理化科学实验中心迎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在结构物性平台负责人石磊教授的诚挚邀请下,北京大学孙俊良教授莅临理化科学实验中心,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多通过 cPEDT 获取结构细节”的精彩专题报告。报告会由石磊主持,校内外众多师生齐聚中心216会议室,共同聆听了这场学术前沿的报告。

报告会伊始,石磊首先向在场的师生详细介绍了孙俊良教授多彩的研究经历及其在科研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与诸多荣誉,表达了对孙俊良教授在百忙之中前来中心做报告的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随后,孙俊良教授正式开启本次报告之旅。他从微晶(<1 微米)结构测定的难题入手,深入剖析了常规X射线衍射技术在晶体结构解析中的优势与局限性。特别强调了对于框架类材料等,不仅存在着晶体尺度小、单胞大、结构复杂等问题,还存在客体分子信号比重小、绝对手性变化、非公度调制等诸多问题,导致结构分析难度的进一步增大。在此基础上,孙教授详细阐述了电子衍射在纳微米尺度下晶体结构分析的独特优势,以及所在课题组发展的电子衍射数据采集新技术和消除动力学效应影响的理论方法,从而实现纳微米尺度下复杂材料的晶体结构测定,为前沿科学问题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报告列举了大量令人赞叹的成果实例。

报告结束后,现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师生们围绕着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相关问题与孙教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孙俊良教授的精彩报告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更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报告会在赞誉声中结束。


孙俊良,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从林建华教授,先后于2001年和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获国家人才计划资助,任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主要从事两类材料(无机孔材料和非公度材料)的开发研究和结构确定方法的发展(单晶,粉末X射线衍射和电子晶体学)。已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包括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等。


供稿:石磊,魏新盼

编辑:周俊

审核:赵智王雨松